這個假期,不僅各地景區(qū)迎來客流高峰,以科普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科學家精神基地也成為孩子們的熱門打卡點。在那里,一系列豐富館藏向公眾展示了科學家不懈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
在上海,孩子們走進極地科普館,近距離感受極地科學家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一望無際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鳥群,一個好像只在童話里才有的神秘大陸,就在我的眼前。”這是我國首位登陸南極洲的科學家董兆乾在日記中的動情記錄。這段生動的描述為當時的中國人打開了一個未知世界。
書信、照片、實物模型,極地科普館內(nèi)一個個展品為公眾展示了從1984年中國人首次開展南極科考以來,40多年的極地探索歷程。
從肩挑手扛,建成第一個科考站,到今天,我國已經(jīng)在南極建立了5個科考站,建立起了立體的南極科考網(wǎng)絡。我國在極地科考上的變化也反映了近些年我國科研實力的不斷突破。
而在上海天文臺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圖文資料記錄了在科研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科學家如何通過手動操作望遠鏡設備、長年累月不間斷觀測,精準地計算出了北京時間,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黨委書記 副臺長 陶雋:控制要非常精準,冬天又不能戴手套,這個時候又不能跺腳搓手,要保證望遠鏡是不能動的。
除了這些科學家的故事,基地里還給孩子們展示了天文臺服務我國“探月”“北斗”等重大國家任務的氫原子鐘、“天馬望遠鏡”等設備模型,感受我國天文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fā)展變化。